发热
发布日期: 2020-08-28 来源:龙岩市第二医院

患者姓名:孙某        性别:            出生日期:

就诊日期: 2020. 6 . 9        初诊、复诊        发病节气:

 

 

主诉:反复发热半年。

现病史:患者半年前突发高热,体温达 39.0 ℃,此后每晚 6 时许热骤起,每至午夜汗出热退,经当地县医院诊治,热仍不退,各项检查均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,仅予解热镇痛药对症治疗,发热不减。中医投白虎汤、青蒿鳖甲汤之剂亦不效,今来就诊,见患者精神不振,体倦乏力,面色萎黄,舌质红、苔黄厚腻,脉滑数。

既往史:体健;否认 “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冠心病”等及家族遗传病史。

过敏史: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。

体格检查:体温 3 7 .2 ℃,咽腔无明显充血,腹胀。舌质红、苔黄厚腻,脉滑数。

辅助检查:( 2020. 6.9)血常规正常,胸片正常。

中医诊断:发热

证候诊断:脾胃气虚、湿热阻滞

西医诊断:发热

   法:补中益气,清热化湿

   方:补中益气汤加减

   炒黄芪 40g ,炒党参 24g ,当归 12g ,炒白术、柴胡、陈皮、甘草、地骨皮各 10g ,升麻 6g 。共 7 剂,水煎服,每日 1 剂,早晚分服。

二诊 : 诉来前 6 天最高均达 39.0 ℃,昨日最高仅为 37.7 ℃,舌质红、苔薄黄腻,脉滑数。前方再进,加苍术 12g ,厚朴花 6g 7 剂。

三诊,精神可,诉上周偶有低热,体温波动于 36.6 37.6 ℃,舌淡红、苔薄白。改黄芪为 50g ,加制黄精 15g ,五味子 10g 7 剂,隔天服 1 剂,早晚各服。 2 周后复诊,诉热尽退而未发。

心得体会:

患者素体脾胃虚弱,脾失健运,则清气不升,湿气下流,湿邪郁积而化热。正如《内外伤辨惑论》曰: “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,闭塞其下,致阴火上冲。”根据患者发热时间规律,如经云:夫百病者,多以旦慧、昼安、夕加、夜甚。因夜半人气入脏,而湿热之邪气独居于身,故见每至暮时热起,凌晨热方退。故初诊治以补中健脾,清热祛湿,予补中益气汤加地骨皮清退郁热;复诊时重舌诊,湿热之变化易反映于舌象,诊见舌苔转薄,因脾气得以健运,湿邪始化,湿遏则热伏,湿化则热清,大热虽未退尽,可知热邪将去,加用苍术、厚朴花醒脾燥湿,祛中焦余邪;三诊苔转薄白,湿热祛尽。患者每晚汗出热退,而汗为阴液,发热汗出易致气阴两伤,黄芪加用至 50g ,加制黄精、五味子益气养阴以善后。         


附件下载

©版权所有龙岩市第二医院闽ICP备16035881号-1

官方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