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乙肝呃逆
发布日期: 2019-05-21 来源:龙岩市第二医院

患者姓名:王某         性别:          出生日期: 34岁

就诊日期: 2018年7月20日  初诊          发病节气:大暑

主诉:持续性呃逆半个月,加重 5日。

现病史:患者既往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史 10年余,此次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呃逆、腹胀,伴乏力纳差,于外院查胃镜示胃窦炎(糜烂性,中度)伴胆汁反流;食管静脉曲张(轻度)。上腹部CT示轻度肝硬化。予抗病毒、保肝降酶等对症治疗10日后出院,患者自觉腹胀、纳差较前好转,但呃逆及乏力未见明显改善。近5日,患者呃逆进行性加重,呃逆连身,不分昼夜,致卧不能安,不能自制,胸胁满闷,恶心欲呕,纳差神疲,表情痛苦,烦躁不安,夜寐不能,二便尚调。

既往史:素体健康,否认 “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冠心病”等及家族遗传病史。

过敏史: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。

体格检查:神志清,表情痛苦,全身皮肤未见黄疸,未见肝掌及蜘蛛痣,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,腹壁未见静脉曲张。舌淡红,苔腻微黄,脉弦滑。

辅助检查:外院查胃镜示胃窦炎(糜烂性,中度)伴胆汁反流;食管静脉曲张(轻度)。上腹部 CT示轻度肝硬化。

中医诊断:呃逆

证候诊断:气机郁滞

西医诊断: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

    法:顺气解郁,和胃降逆。

    方:

旋复花 9g,代赭石30g(先煎),半夏9g,厚朴6g,紫苏梗9g,枇杷叶18g,香附9g,枳壳12g,木香6g,砂仁3g(后入),丁香6g,柿蒂12g,黄连3g,甘草6g,×7剂,水煎服,日1剂。考虑患者连续5日未眠,精神萎靡,予艾司唑仑片1mg每晚口服以助睡眠。

复诊:患者呃逆明显减少,胸胁满闷较前改善,乏力减,烦躁除,泛酸偶见,胃纳尚可,夜寐可,二便调,舌红苔白腻,脉弦滑。继予原方基础上去枇杷叶、丁香、柿蒂,加柴胡 6g,党参9g,茯苓9g,白术9g,吴茱萸3g,瓦楞子30g,7剂后患者呃逆停止,泛酸消除,胸胁满闷明显改善。现患者定期随访治疗慢性肝病中,呃逆病未见反复。

治疗效果 诸证缓解

心得体会:

《素问 ·宣明五气篇》有云:“胃气为逆,为哕。”呃逆一症,病位在膈,古人责之在胃,病因虽有虚实寒热之分,但一病机主要为胃失和降、胃气上逆。孙师认为,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顽固性呃逆,病因复杂,其中慢性肝炎、门静脉高压、腹水、电解质紊乱以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均可造成诱发呃逆的原因,因器质性病变所致,临床治疗应从整体入手,综合分析,如不积极治疗,患者预后较差。在止呃的同时,应积极治疗原发病,在遣方用药方面当注重调和肝胃,以通降为宜。该患者既往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史10年余,平素亦因此忧思恼怒,情志不畅,致使肝气郁结日久,上乘肺胃,故冲喉动膈而发生呃逆;患者肝气郁滞亦可横逆犯胃,胃气挟痰浊上逆亦可表现为呃逆、恶心欲呕;痰饮停滞于胸膈,复因恼怒气逆,气机上冲,或停滞于胸胁,故表现为胸闷满闷、反酸口苦;胃因肝乘而失和降,痰浊中阻,清阳不升,则见泛恶、纳少神疲;气郁日久化火,痰火扰心,则见烦躁不安,夜寐不能。舌淡红,苔腻微黄,脉弦滑均为气机郁滞兼加湿热之证。孙师考虑该患者当下以胃气上逆之呃逆为标,肝郁化火、横逆犯胃为本,以顺气解郁、和胃降逆为治疗原则,同时予保肝降酶等治疗,并密切监测患者肝功能,以防病情恶化。

首诊选用旋覆代赭汤和丁香柿蒂散化裁,其中旋覆花性微温,取其善降肺胃之气之功效;代赭石质重沉降、性平偏寒,可重镇降逆,清肝泻火;半夏燥湿化痰、和胃降逆止呕;紫苏梗乃止呕良药,厚朴下气除满,两者配伍以行气宽中、降逆止呕,枇杷叶、枳壳降气化痰;丁香、柿蒂稳中止呃;香附与木香合用,理气止痛;黄连少许以燥湿化痰,泻火除烦,甘草调和诸药。全方配伍,共奏顺气解郁、和胃降逆、泻火除烦之功。二诊时患者呃逆显消,见泛酸口苦,结合其病史,孙师不忘疏肝健脾,在原方基础上,去丁香、柿蒂、枇杷叶,加柴胡以疏肝解郁,四君汤以固护脾胃,加吴茱萸、瓦楞子以制酸护胃止痛。此方并用,共达调和肝脾、和胃降逆之功,可谓 “肝胃脾三脏调和,呃逆自除”。但值得一提的是,此患者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合并顽固性呃逆之疾,现呃逆虽除,但仍不可掉以轻心,当随诊观察。


附件下载

©版权所有龙岩市第二医院闽ICP备16035881号-1

官方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