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者姓名:甘某 性别: 男 出生日期: 52岁
就诊日期: 2018年1月17日 初诊 发病节气:
主诉:两胁疼痛腹胀,下肢水肿 3年,加重1个月。
现病史: 10年前患肝炎,6年前转为慢性肝炎,3年前检查肝胁下三指半,质地硬,脾可扪及左肋下一指许,腹部无转移性震荡浊音,腹壁静脉怒张。面色晦黑,胸、手、颈均有蜘蛛痣,近1月周身水肿,下肢尤甚,两胁疼痛,右上腹疼痛、腹胀,食后益甚,大便初硬后溏,唇色紫暗,舌质紫暗有瘀斑,口干,不欲饮,气短乏力,少寐怕冷,脉细弦数。
既往史:慢性乙型肝炎病史,否认 “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冠心病”等及家族遗传病史。
过敏史: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。
体格检查:神志清,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,腹膨隆,移动浊音阳性,肝脾肋下触及,质硬
辅助检查: 肝功能: STB 88umol/L,UCB 68umol/L,AST 462U/L,尿胆红素阳性,血常规检查正常。
中医诊断:胁痛、鼓胀病
证候诊断:血瘀气滞
西医诊断: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
治 法:活血化瘀为主,兼加健脾益阴、清热利水
处 方:活血化瘀方加减、利水方
当归 9g,制大黄9g,?虫3g,桃仁6g,嫩紫苏梗9g,茯苓9g,枳壳9g ×7剂。
二诊:服上方后胃纳较差,头热口干,,大便干结,四肢仍水肿,脉浮弱。治拟活血化瘀为主兼加健脾益阴,清热利水。
党参 9g,茯苓9g,制大黄9g,?虫6g,桃仁6g,龙胆草6g,栀子9g,玉米须30g,阿胶6g,炮三甲粉1,2g(吞) 。
三诊:服药 40余剂,水肿减轻,面色由黑转黄,面部蜘蛛痣已退,但胸手颈部仍有。舌上瘀斑已消失,两胁隐痛,小便黄,腰酸背痛,现面部下肢仍有水肿,治拟活血化瘀软坚,兼清血热。
当归 9g,制大黄9g,牡丹皮9g,?虫9g,桃仁9g,连翘9g,茯苓9g,玉米须30g,鳖甲15g ×7剂
服上方后 Alb/Glo倒置情况明显好转。
心得体会:
腹水又称鼓胀,鼓胀论治,虽有气鼓、水鼓、虫鼓、血鼓之分,然而病变总以肝脾为中心,初病在气滞血瘀,湿热内蕴,久则耗伤正气,上下交损,故治疗颇为棘手。肝硬化主要是瘀血阻滞肝络而形成,由血瘀而致气滞,治疗应首先以活血化瘀软坚为主,使肝脏血行畅通,瘀血清除,肝气亦得调场,从而改善肝硬化产生的临床症状和一系列异常检验指标。应用下瘀血汤,大黄生者初服可引起大便次数增加,但连续服用即转为正常,若对大黄特别敏感者,可用制大黄。对于晚期肝硬化腹水,姜春华也认为主要矛盾在肝血淤积,亦以下瘀血汤为主方。对轻、中度腹水者,用下瘀血汤加当归、丹参、生地、熟地、赤芍、白芍、党参(或用人参粉 3g)、黄芪各9g,白术、茯苓、鳖甲、牡蛎各15g,黑大豆30g;腹中胀气加木香3g,藿香梗、紫苏梗、枳壳、大腹皮各9g。对腹水较多、体质较弱而小便不利者,用下瘀血汤加党参、黄芪各15g,白术、黑大豆、西瓜皮、葫芦、玉米须、大叶金钱草各30g,泽泻、木通各12g,茯苓15g;阴虚者加阿胶9g,熟地15g;阳虚者加桂枝、附子各9g。对体质较实,大量腹水伴胀满,小便极少者,用下瘀血汤加商陆、大戟、芫花各9g,车前子、赤茯苓、葫芦各15g,大叶金钱草30g,大腹子、大腹皮各9g,另牵牛子3g研粉冲入药中服。本例患者属腹水较多者,以活血化瘀方为主兼加利气、健脾益阴利水、清血热,经过二诊、三诊、四诊3-4个月的治疗,病症好转。
肝硬化腹水,常可见气虚、血瘀、水聚、热毒、气滞等错综复杂的病机,如单治一头,势单力孤,往往顾此失彼。而数法并用,能兼顾全局,多向性的分层扭转,始可使患者转危为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