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热
发布日期: 2019-03-19 来源:龙岩市第二医院

患者姓名:曾某       性别:          出生日期: 1968年10月

就诊日期: 2018.01.15       初诊、复诊       发病节气:

 

 

主诉:认知下降、四肢乏力伴发热 1年。

现病史:患者 1年前因出血性中风后认知下降、四肢乏力伴发热,患者1年来于外院康复科住院,康复期间反复发热,最高体温38℃,体温波动在36.7-38℃,夜间热甚,以凌晨2点温度最高,清晨体温开始下降,下午体温逐渐恢复正常,查结核杆菌、血沉、C反应蛋白等相关检查,未见阳性指标,予抗感染、冰敷、补液等治疗,并服用中药,发热未见好转。刻下:神清,精神差,身体粗壮,言语尚清晰,发热情况同住院时,纳眠一般,四肢乏力,下肢为重,且四肢冰冷,舌淡苔白腻稍厚,脉沉弱。

既往史: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,长期服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,否认 “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冠心病”等及家族遗传病史。

过敏史: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。

体格检查:神志清,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,全身淋巴结未及肿大,肝脾未触及,腹软无压痛、反跳痛。舌淡苔白腻稍厚,脉沉弱。

辅助检查:血常规正常,肝功能正常;腹部彩超未见明显异常;胸片:双肺未见明显异常。

中医诊断:内伤发热

证候诊断:阳虚

西医诊断: 1.发热原因待查2.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

    法:温补中阳,行气燥湿化痰

    方:附子理中丸加减

   黑附片 15g 干姜15g 茯苓15g 白术20g 炙甘草6g  砂仁10g(后入) 法半夏10g   ×3剂,水煎服,日一剂。

二诊:患者晚上体温由 38℃降至37℃,体温在正常范围内波动;舌淡苔白微腻但较前变薄,脉沉弱,热势已退,效不更方,继续予上述原方3剂,并嘱患者平时禁食生冷,以护中阳。

三诊:患者过去 3天体温正常,未诉明显不适,嘱继续康复,治疗随访3月,未发热。

心得体会:

久病发热不可滥用冰敷等物理降温,冰敷降温原为临床高热的快速降温法之一,只可救急,不可久用,久用必伤阳气。《素问 ·生气通天论》曰:“阳气者若天与日,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。”阳气一伤,百病由生。此外,患者身体粗壮,发热当为高热,今发热最高为38℃,热势不高,加之发热1年,迁延不愈,经曰:“久病必虚”,病性当属虚。患者发热夜间热甚,白天热退,虽时值冬日,但白天温度仍达22度 ,晚间低至15度,白天阳气盛助阳抑阴,故白天热退,夜间寒气重助邪,正邪交争,故夜间热甚。患者发热,四肢冰冷,无鼻塞流涕,无恶寒身痛,舌淡苔白腻稍厚,脉沉弱,知其为阳虚发热,病位在中焦,而非阴虚。《医法圆通》云: “凡阳虚之人,多属气衰血盛,无论发何疾病,多缘阴邪为殃,切不可再滋其阴,若更其阴,则阴愈盛而阳愈消,每每酿出真阳外越之候,不可不知。”故切不可予养阴清热之品,用之则无果。


附件下载

©版权所有龙岩市第二医院闽ICP备16035881号-1

官方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