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者姓名:顾某 性别: 男 出生日期: 67岁
就诊日期: 2018年3月7日 初诊 发病节气:
主诉:腹部肿胀 6年,加重伴便血1周。
现病史:患者 6年来中上腹部反复胀满不适,多次于外院行保肝降酶、利尿消肿等治疗,2009年因门脉高压导致上消化道出血、脾脏肿大,于外院行“门静脉分支断流+脾脏切除术”及“门静脉分支断流套扎术”。2014年8月因查HBV-DNA 1.65×10 3 U/ml,服用恩替卡韦治疗。现复查转阴。近1周来腹部胀满加重,伴有便血,量较多,便血染纸鲜红,后转为柏油色大便,故于医院连查3次粪常规+OB:隐血阳性(+++),血常规:WBC 3.1 G/L,Hb g/L,余正常。上腹部CT增强:肝硬化,脾脏切除术后;胆囊炎、胆囊结石;腹腔积液。电子胃镜:食管静脉曲张( III 度),糜烂性胃炎,胆汁反流中度。刻下:腹部胀痛,面色白,神疲乏力,精神萎,时有心慌,胃纳差,小便量少偏黄,大便成泊油样量多,夜寐不安。
既往史:既往史患者有糖尿病病史十余年,现控制良好,有乙型病毒型肝炎病史,否认其他慢性。
过敏史: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。
体格检查:皮肤粘膜未见明显黄染,全身淋巴结未触及肿大,肝脾未触及,腹部触诊紧张,剑突下及右胁肋部压痛,全腹部无压痛,无肌卫,移动性浊音( -),肝掌(+),躯干部见多处蜘蛛痣,心肺(-),双下肢无水肿。舌淡,苔白腻,脉弦细。
辅助检查:粪常规 +OB:隐血阳性(+++),血常规:WBC 3.1 G/L,Hb g/L,余正常。上腹部CT增强:肝硬化,脾脏切除术后;胆囊炎、胆囊结石;腹腔积液。电子胃镜:食管静脉曲张( III 度),糜烂性胃炎,胆汁反流中度。
中医诊断:便血
证候诊断:气滞血瘀证
西医诊断: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
治 法:疏肝理气,化瘀止血
处 方:柴胡 9g,延胡索9g,赤芍12g,白芍12g,当归12g,枸杞子15g,麦冬15g
防已 12g,猪苓15g,茯苓15g,海螺蛸20g,白及15g,茜草15g,墨早莲15g。7剂。
二诊患者出血已止 ,大便颜色正常,复查粪隐血转阴。腹部不适较前减轻,仍自觉乏力,胃纳一般,小便调,夜寐尚可。舌淡,苔白腻,脉弦细。患者急性出血得到控制,气随血脱,故仍有乏力。原方收敛止血药物减量,加以健脾益气补血。处方如下:
柴胡 9g,延胡索9g,赤芍12g,白芍12g当归15g,枸杞子15g,麦冬15g,防己12g,石见穿15g,猪苓15g,茯苓15g,海螵蛸20g,茜草15g,黄芪30g,白12g,苍术12g,山药30g。14剂。
三诊诸症较前减轻 ,因患者病程日久,自觉腰膝酸软,故于前方中减去收敛止血药
物 ,加用补肾强筋之品。选方:柴胡9g,延胡索9g,赤芍12g,白芍12g,当归15g,枸杞子15g,麦冬15g,防己12g,猪苓15g,茯苓15g,黄芪30g,白术12g,苍术12g,山药30g,续断15g,杜仲15g。守方1个月。
四诊患者症情稳定 ,无主诉不适,嘱定期复查肝功能、凝血功能、上腹部CT,避免粗纤维及较硬饮食,避免劳累及情绪激动,避免剧烈咳嗽,保持大便通畅等。
心得体会:
上消化道出血是肝胆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。主要病因常见为门静脉高压、重症肝炎、胆道出血等 ,临床表现主要为呕吐紫暗色血液或排出柏油样大便。胃镜及大便隐血试验为最主要依据。本病属于中医急症“血证”范畴,一般认为由黄疸、胁痛或鼓胀迁延不愈,加之饥饱无常,饮酒过多,外邪侵袭,肝火犯胃,劳倦久病所致。肝硬化之出血,轻则鼻齿之衄,皮下瘀斑,重则呕血便血,危及生命。轻缓出血多因肝不藏血、脾不统血、脉络枯涩、阳虚热灼所致,而呕血便血则多为肝胃热盛、火伤胃络引起。不论何种出血,皆应收涩止血为先,上消化道出血多致气血大亏,虚中有实,故应重视保护脾胃,制止出血的同时应防致瘀,故参与活血化瘀之品。
本病患者肝病病程日久延及脾肾,故治以疏肝行气化瘀止血的同时,不忘健脾补肾。方中柴胡,赤芍,白芍,清热柔肝,延胡索行气祛瘀止痛,当归活血化瘀,枸杞子、麦冬益气养阴,茯苓、猪苓健脾利水,茜草、墨旱莲止血而不留瘀,白及善止肺胃出血,防己利水。同时现代实验证明,防己主要成分汉防己甲素具有降低门脉高压、减轻胃粘膜病变、防止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作用,同时其无使肝供血减少、肝功能受损加重等副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