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者姓名:吴某 性别: 男 出生日期: 1973年10月
就诊日期: 2018.5.10 初诊、复诊 发病节气:
主诉:反复咳嗽气喘 3年。
现病史: 3年前因感冒后出现咳嗽气喘,就诊当地医院,服用抗生素、止咳药后基本缓解,此后稍受凉即出现咳嗽气喘,痰时多。辰下:喘咳痰多,色白,易咳,无畏冷、发热,无头痛、流涕、鼻塞等,纳可,二便正常,寐欠易醒。舌淡苔白水滑,脉弦。
既往史: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,否认 “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冠心病”等及家族遗传病史。
过敏史: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。
体格检查:神志清,面色黧黑,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,全身淋巴结未及肿大,肝脾未触及,腹软无压痛、反跳痛。舌淡苔白水滑,脉弦。
辅助检查:血常规正常,肝功能正常;胸片:双肺纹理增多。
中医诊断:咳嗽
证候诊断:寒饮内停
西医诊断: 1.慢性支气管炎2.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
治 法:温肺化饮
处 方:小青龙汤加减
麻黄 9克,桂枝9克, 干姜9克,细辛6克, 五味子9克,半夏9克, 白芍9克,炙甘草9克 ×3剂,水煎服,日一剂。
二诊:服上方后喘咳明显好转,舌淡苔白滑,脉弦。茯苓桂枝杏仁甘草汤加干姜 9克、五味子9克×3剂,水煎服,日一剂。
三诊:喘咳基本控制。
治疗效果:痊愈。
心得体会:
小青龙汤是张仲景用来治寒饮咳喘的一张名方。或伤寒表不解,心下有水气;或膈间有支饮,凡属寒饮内伏,上射于肺所敛咳喘,皆有明显功效。本方合干姜,细辛及麻、桂于一体,辛烈走窜,虽然药力峻猛,但只要掌握好辨小青龙汤证的几个环节,临床运用则效如桴鼓。 (一)辨气色:寒饮为阴邪,易伤阳气,胸中阳气不温,使荣卫行涩,不能上华于面,患者可见面色黧黑,称为“水色”;或见两日周围有黑圈环绕,称为“水环”;或见头额、鼻柱、两颊、下巴的皮里肉外之处出现黑斑,称为“水斑。” (二)辨咳喘:或咳重而喘轻,或喘重而咳轻,或咳喘并重,甚则倚息不能平卧,每至夜晚加重。 (三)辨痰涎:肺寒津冷,阳虚津凝,成痰为饮,其痰涎色白质稀;或形如泡沫,落地为水.或吐痰为蛋清状,触舌觉冷。 (四)辨舌象:肺寒气冷,水饮凝滞不化,故舌苔多见水滑,舌质一般变化不大,但若阳气受损时,则可见舌质淡嫩,舌体胖大。 (五)辨脉象:寒饮之邪.其脉多见弦象,因弦主饮病;如果是表寒里饮,则脉多为浮弦或见浮紧;若病久入深、寒饮内伏,其脉则多见沉。 (六)辨兼证;水饮内停,往往随气机运行而变动不居,出现许多兼证,如水寒阻气,则兼噎;水寒犯胃,则兼呕;水寒滞下,则兼小便不利;水寒流溢四肢,则兼肿;若外寒不解,太阳气郁,则兼发热、头痛等症。 以上六个辨证环节,是正确使用小青龙汤的客观标准,但六个环节不必悉具,符合其中一两个主证者,即可使用小青龙汤。 小青龙汤治疗重证寒饮咳喘,疗效卓著,屡用屡效。但此方辛烈峻猛,能伐阴动阳,下拔肾根,用药必须中病即止,不可久服。根据《金匮要略》中提出“病痰饮者,当以
温药和之 ”的原则,用苓桂剂善后疗效理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