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疸
发布日期: 2019-03-12 来源:龙岩市第二医院

患者姓名: 曾某      性别:          出生日期: 1972年6月

就诊日期: 2018.7.3    初诊、复诊       发病节气:


主诉:发热 4天伴小便黄染。

现病史:患者 4天前无明显诱因突发畏冷发热,体温38.2℃,无汗,乏力恶心、厌食油腻,小便量少,大便尚可,当时服退热药未见好转,昨日发现尿黄,巩膜黄染。平时偶有饮酒及吸烟史,近期有食海鲜史,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不详。辰下:黄疸,皮肤和巩膜皆黄,黄色鲜明如橘,乏力恶心、厌食油腻,小便量少,大便尚可,舌红苔白薄黄腻脉浮滑。

既往史:素体健康,否认 “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冠心病”等及家族遗传病史。

过敏史: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。

体格检查:神清,体温 38.4℃,皮肤黄染,巩膜黄染明显。腹部平软,肝区叩痛阳性,肝脏肋下2指,脾脏无肿大,墨菲征阴性。舌红苔白薄黄腻脉浮滑。

辅助检查:肝功能: STB 153umol/L,UCB 58umol/L,ALT:580IU/L,AST 420U/L,尿胆红素阳性,血常规检查正常。

中医诊断:黄疸

证候诊断:表邪郁遏,湿热内蕴

西医诊断:急性黄疸型肝炎

    法:疏散表邪,清热利湿

    方: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。

    麻黄 9g、连翘9g、杏仁15g、桑白皮15g、赤小豆15g、大枣15g、生姜9g、甘草6g ×3剂。1剂煎成3剂,半日服尽。

二诊:黄疸变浅,已无发热,畏寒较前好转,小便通畅且颜色转淡无明显乏力,稍厌油腻,舌淡红苔薄腻,脉滑。( 7.6)辅助检查:STB 68umol/L, ALT:156IU/L,AST134U/L。

方药:予藿香正气散加味

苍术 9g、陈皮6g、厚朴9g、白芷6g、茯苓12g、制半夏9g、藿香9g、紫苏叶9g、生甘草6g、茵陈15g ×3剂。

三诊:小便颜色转清,全身皮肤黄染减轻,巩膜轻度黄染,二便通畅,舌淡红苔薄,脉滑。( 7.10)辅助检查:STB 30umol/L, ALT:61IU/L,AST45U/L。嘱其静养1月后复查,各项指标正常,随访3个月正常。

治疗效果:痊愈。

心得体会:

    《素问 · 六元正纪大论篇》最早提出 湿热相薄 ……民病黄瘅 为黄疸产生的根源。《伤寒论》 199条有:“阳明病,无汗,小便不利,心中懊恼者,身必发黄。”236条中“阳明病,发热汗出者,此为热越,不能发黄也。但头汗出,身无汗,剂颈而还,小便不利,渴饮水浆者,此为瘀热在里,身必发黄”。以上两条经文指出了产生黄疸的主要原因为:“无汗,小便不利,湿热交织。”因为玄府为湿热所闭阻故邪不得从汗出,三焦为湿热所交困故水道不利。湿热合邪,瘀热郁积,而致黄疸。 

   此例病案中,患者外感表邪未尽,故见发热、恶寒、无汗等症,湿热阻于里而见黄疸,《内经》中 “其在皮着,汗而发之”,“其下着,引而竭之”,《伤寒论》262条中:“伤寒瘀热在里,身必黄,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。”孙老根据《内经》与《伤寒论》的治疗原则,因势利导,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。患者为阳明经表证,正气不虚有抗邪外出之势,顺其正气抗邪之势,汗而发之、引而竭之,以驱邪外出,达到祛邪安正的目的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便是通过发散的办法,使湿热外越,不能发黄也。方中:麻黄配连翘,寒热并用疏解表邪,麻黄、杏仁通调水道,赤小豆、桑白皮清热利湿,生姜、大枣调和营卫,甘草补中益气,诸药协同,可开鬼门,洁净府,驱邪外出,同时扶中益气不伤正,因为急诊,故此方煎煮后分温3服,半日服尽,更加符合病情的轻重缓急。孙老认为黄疸初期,病邪郁表,症见恶寒发热,头痛无汗或有汗,小便不利等,无汗表实证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;表虚者可用桂枝加黄芪汤加减;身热有汗,口渴脉数偏热者可用银翘散加减。二诊时患者已无发热,且“舌淡红,苔薄腻,脉滑”,可见热势已微,但患者“畏寒好转,稍厌油腻,苔薄腻,脉滑”,其湿邪未尽,故以藿香正气散加减解表化湿,理气和中。


附件下载

©版权所有龙岩市第二医院闽ICP备16035881号-1

官方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