咳嗽
发布日期: 2019-03-12 来源:龙岩市第二医院

患者姓名:李某       性别:          出生日期: 1965年10月

就诊日期: 2018.7.20       初诊、复诊       发病节气:

 

 

主诉:咳嗽咳痰 2月。

现病史:患者 2月前往新疆旅途后出现发热恶寒、咳嗽、咳痰等症,就诊于某医院急诊,诊断为“急性支气管炎”,经西药退烧、抗感染等对症治疗,热退,但遗留有咳嗽症状。前医予清热宣肺药数十剂不效。刻下症见:咳嗽、咳痰,痰色白,咽中干,不欲饮,恶寒无汗,鼻塞、头痛,精神差,全身疲乏无力,躺在床上,不想移动,舌质淡,苔白腻,脉沉弦。 

既往史: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,否认 “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冠心病”等及家族遗传病史。

过敏史: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。

体格检查:神志清,面色黧黑,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,全身淋巴结未及肿大,肝脾未触及,腹软无压痛、反跳痛。舌质淡,苔白腻,脉沉弦。

辅助检查:血常规正常,肝功能正常;胸片:双肺纹理增多。

中医诊断:咳嗽

证候诊断:少阴挟饮

西医诊断: 1.慢性支气管炎2.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

    法:温经散寒,助阳解表

    方: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

   麻黄 12g,黑附片6g,细辛3g 苦杏仁9   蔓荆子9 茯苓15×3剂,水煎服,日一剂。

二诊:服上方后咳嗽解咳痰明显好转,咽不干,无恶寒、鼻塞、头痛,精神转好,舌淡苔白滑,脉弦。茯苓桂枝杏仁甘草汤加干姜 9克、五味子9克×3剂,水煎服,日一剂。

三诊:咳嗽咳痰基本痊愈。

治疗效果:痊愈。

心得体会:

    此病案中,患者病至两月余,虽然有咳嗽、咳痰,但仍有鼻塞、头痛、恶寒、无汗等表证,故首先判定患者的病位在表。而其病性,根据《伤寒论》第 7条:“病有发热恶寒者,发于阳;无热恶寒者,发于阴。”孙老认为“所谓阴阳二字,指其人因有寒热虚实之殊,而言太阳、少阳、阳明皆属实热;少阴、太阴、厥阴皆属虚寒……其发于阳之始谓之太阳;发于阴之始谓之少阴。”所以,当机体出现发热恶寒者为在表的阳证,亦即太阳病,当机体出现不发热而恶寒者为在表的阴证,与太阳病相对应的理应是少阴病。清末伤寒名家陆渊雷认为:“麻黄附子细辛汤当用于正气虚弱,且有外感表证。”分析,该患者无发热、烦躁、口渴等阳性证,而仅有恶寒精神差、全身疲乏无力等阴性证,又见口干不欲饮,故辨证为少阴病挟饮。

   《伤寒论》麻黄附子细辛汤,乃治疗太阳,少阴两感证的高效方。原书谓, “少阴病始得之,反发热,脉沉者,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。”《汤头歌诀》曰,“麻黄附子细辛汤,发表温经两法彰;苦非表里相兼治,少阴发热曷能康?”因太阳、少阴两感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,复感寒邪,表里同病,故用麻黄发表散寒,附子强心,细心搜剔、温散深入少阴之寒邪。但此方辛烈峻猛,能伐阴动阳,下拔肾根,用药必须中病即止,不可久服。根据《金匮要略》中提出“病痰饮者,当以温药和之”的原则,用苓桂剂善后疗效理想。


附件下载

©版权所有龙岩市第二医院闽ICP备16035881号-1

官方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