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者姓名: 张某 性别: 男 出生日期: 1970年6月
就诊日期: 2018.9.3 初诊、复诊 发病节气:
主诉:身黄、目黄、小便黄持续 1周。
现病史:患者 1周前突发黄疸,皮肤和巩膜皆黄,黄色鲜明如橘,头晕、口苦、小便黄赤、大便偏干、脘腹胀满、呕恶纳呆、午后发热(体温在37.2~37.6℃之间)、神疲乏力、倦怠嗜卧,舌体胖、苔白厚腻挟黄、脉弦滑而数。肝功能:STB 78umol/L,UCB 58umol/L,ALT:752IU/L,AST 561U/L, ALP:193(IU/L),GGT:122(IU/L),尿胆红素阳性,血常规检查正常。
既往史:素体健康,否认 “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冠心病”等及家族遗传病史。
过敏史: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。
体格检查:皮肤黄染,巩膜黄染明显。腹部平软,肝区叩痛阳性,肝脏肋下未及,脾脏无肿大,墨菲征阴性。舌体胖、苔白厚腻挟黄、脉弦滑而数。
辅助检查: STB 78umol/L,UCB 58umol/L,ALT:752IU/L,AST 561U/L, ALP:193(IU/L),GGT:122(IU/L),尿胆红素阳性,血常规检查正常。
中医诊断:黄疸
证候诊断:湿热内蕴
西医诊断:急性黄疸型肝炎
治 法:疏利肝胆气郁,清热利湿解毒
处 方:予柴胡茵陈蒿汤合平胃散加减。
茵陈 30g(先煎)、柴胡15g、黄芩10g、栀子10g、苍术10g、厚朴15g、陈皮10g、半夏12g、竹茹15g、凤尾草15g、水红花子10g ×7剂。
二诊:黄疸变浅,脘腹痞满、呕恶不食减轻。午后之低热已退、大便隔日一行、小便黄赤、恶闻腥荤、倦怠乏力、舌苔白腻、脉来弦滑。
方药:同前
茵陈 30g(先煎)、大金钱草30g、垂盆草15g、白花蛇舌草15g、柴胡15g、黄芩10g、土茯苓15g、凤尾草15g、草河车15g、炙甘草4g、泽兰10g、土元10g、茜草10g ×7剂。
治疗效果:病情大有好转,食欲大开、体力增加,大便每日一行、小便略黄。视其面、目,黄色已褪尽。 ALT:49(IU/L),AST:42(IU/L),ALP:116(IU/L),GGT:35(IU/L),症状消失,肝功能基本正常。
心得体会:
黄疸病因: 1.湿热:在黄疸的几大致病因素中,湿邪最为重要,因为湿邪可以作为其他致病因素的基础,即所谓的无湿不发黄;疸即为热之意,临床上热毒炽盛,所引起的“急黄”十分凶险,即是热毒所致。若热与湿合,湿性黏滞最易阻遏气机,肝胆为气枢,为其所遏则疏泄失常,胆汁外溢而不藏,上现于目,下入小便,外至皮肤,而发俄日湿热阳黄之疸病。2.寒湿:若素体脾胃阳虚,则湿邪从寒化而生寒湿,留恋太阴,水湿不运则成寒湿蕴遏之势,寒湿阻遏肝胆,胆失疏泄,胆汁外溢,故令发黄,此属阴黄。《伤寒论》:“伤寒,脉浮而缓,手足自湿着,系在太阴。太阴当发身黄。”“伤寒发汗已,身目发黄。所以然者,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。”素有寒湿之人,内、外湿两合,郁遏肝胆,则为阴黄之疸证。3.瘀血:瘀血是脉道不畅、血质污浊、血流缓涩以及血液淤积等概念的总称。“病在百脉”,所谓百脉是指周身血脉,肝又为血脏,主藏血。瘀于里,肝藏血失常,疏泄失职或瘀阻胆道,胆汁不循常道外溢发黄。纵观历代医家对黄疸的治疗可见,多有以活血化瘀药物佐治以退黄,即可知瘀血也是黄疸的病因之一。4.饮食:饮食不节会使疫毒、秽浊及寄生虫等引入机体或者饮食饮酒无度。《诸病源候论》有“夫虚劳之人,若饮酒多,进谷少,则胃内生热······则身目发黄”之说。如谷疸,即因素有谷气,或邪伏留于阳明经,又感受外邪或经饮食不节,邪气入里与伏邪相搏结,两邪相加,多因气分有湿,小便不利,热邪不得外流,热不得外泄,逆传脾之血分而发之,为阳明病内传脾脏所致,在黄疸同时并阳明病。由此可见,饮食也是黄疸发生的一个原因。5.劳倦:劳倦有形劳、心劳、房劳之分。如劳倦太过,会使气血损耗,筋骨损伤,累及脏腑,脏腑不能各司其职,导致黄疸发生。6.疫毒:疫毒又称戾气、疫戾、毒气等,是一类具有较强传染性、流行性及季节性的一类特异性致病因子。《千金冀方》曰:“凡遇时行热病,多必内瘀发黄。”即疫毒是可致机体发黄产生黄疸的病因之一。7.外感:《伤寒论》曰:“伤寒察热在里,身必黄,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”。指出湿热内蕴,熏蒸肝胆,且兼风寒束表可致黄疸。喻昌首倡以外感诸淫、内伤七情饥饱等来归类分析仲景五疸,指出:“夏月天气之热,与地气之湿交蒸,人受二气,内郁不散,发为黄瘅,与龛酱无异。必从外感汗下吐之法,去其湿热”。
本案患者发黄,颜色鲜明,并伴有身热、口苦、溲赤、便干,显为 “阳黄”范畴。由湿热熏蒸肝胆,气机疏泄不利,胆汁不能正常排泄而外溢所致。湿热黄疸,临床有湿重于热,热重于湿和湿热俱盛之不同,其论治亦有别。本案脉证所现,属湿热俱盛型黄疸。湿与热俱盛,缠绵胶结不解,如油入面,蕴阻于内,必致肝胆气机疏泄不利,进而影响脾胃。治疗首当疏利肝胆,清利湿热,兼理脾胃为法。一诊方药为柴胡茵陈蒿汤和平胃散加减。方中柴胡、黄芩清肝利胆;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;栀子清利三焦之湿热;加用平胃散之苦温以化脾胃湿浊之邪。甘草留湿助邪,故去之。半夏、竹茹、凤尾草、水红花子和胃化浊降逆,清解湿热之毒,故加之。临床上,柴胡茵陈蒿汤对急。慢性肝炎出现黄疸而属湿热者,皆可使用。对亚急性肝坏死,黄疸虽隐现黑色,但只要有尿赤便干、苔腻、脉弦有力者,亦可使用本方。若久服使脾胃虚弱致大便溏泻者,可用栀子柏皮汤代替。 需要指出的是:对湿热俱盛的黄疸型肝炎,配用疏肝解毒之法,则其效更捷。故二诊时着重于疏、利、清、活四法的综合运用,力使湿热退去之时,肝胆气机随畅,促病速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