胁痛
日期:2021-08-16 来源:龙岩市第二医院 编辑:黄哲明

患者姓名:邱某某          性别:      出生日期:46岁

就诊日期:2019年4月22日 初诊           发病节气:

主诉:右胁痛年余,发现肝功异常3个月。

现病史:患者1年前不明原因常感右胁下胀痛,初不以为意,未曾治疗,3月前症状加重,就诊外院,检查示肝功异常:ALT218U/L,AST136U/L。经中西医治疗,症状及检验结果无明显改善。故转诊我院门诊。辰下:右胁胀痛,时作时止,伴腹胀,以食后为甚,身困,纳食不馨,大便稀溏,2~3次/日,平素烦躁易怒,口干口苦,偶有头晕,眠可、二便尚调。

体格检查:神清,形体消瘦,皮肤黏膜无明显黄染,全身淋巴结未触及肿大,心肺查体未见异常,腹软,肝脾未触及,无压痛、反跳痛。未见肝掌及蜘蛛痣。舌质淡苔黄稍腻,脉滑数。

辅助检查:肝功能: ALT 218U/L,AST 136U/L,余大致正常;腹部彩超示:肝实质回声密集;轻度脂肪肝。

中医诊断:胁痛病。

证候诊断:肝郁脾虚,湿热内阻。

西医诊断:脂肪肝。

   法:疏肝健脾,清热化湿。

   方:疏肝醒脾汤加减

柴胡12g     白芍12g    党参15g

姜半夏12g   黄芪20g    陈皮12g

藿香9g      厚朴9g     茵陈20g

薏苡仁20g   黄连6g     砂仁6g(后下)

女贞子9g    五味子9g  

×14剂,水煎服,日1剂,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。

二诊(2019.5.14):患者服药后胁痛减轻,偶有腹胀,仍觉身困疲乏、口干口苦,舌淡红,苔薄黄,脉稍数。续宗上方去厚朴、藿香,改黄芪为30g,加石斛6g、连翘9g、丹参12g,续进14剂,煎服法同前。

三诊(2019.5.28):患者服药后诉胁痛大减,腹胀已舒,大便转常,胃口仍欠佳,舌脉同前。复查肝功能,ALT 146U/L,AST 76U/L。予上方去茵陈,加麦芽12g、茯苓15g。续进14剂以巩固治疗。

药后患者胁痛已止,余症亦皆好转,吾师嘱其继续服用中药以固后效,门诊规律调服3月余,自觉诸症消失,复查肝功转常。随访至今,疗效稳定,未见复发。

心得体会:

本案以胁痛为主要临床表现,属中医学“胁痛”范畴。《内经》云:“邪在肝,则两胁中痛。”因肝居于胁下,其经脉布于两胁,故胁痛主要责之于肝。本例患者因内生湿热,郁于肝胆,肝胆失于疏泄,故发为胁痛;肝气不疏,则烦躁易怒;邪热蒸腾津液,耗伤营阴,则口干口苦;木郁乘土,脾胃运化失司,气虚湿蕴,故见纳食不馨、便溏、身困;脾失健运,气滞不行,饮食不化,停积胃肠,则脘腹胀满,食后为甚;肝胆湿热,上扰清空,加之脾虚清阳不升,则头晕;结合舌质淡苔黄稍腻、脉滑,辨为肝郁脾虚,湿热内阻之证。孙师治以疏肝健脾,清化湿热,柔肝止痛,用自拟方疏肝醒脾汤加减治疗。方中柴胡归经入肝,功擅条达肝气而疏郁结、清郁热,遵“木郁达之”之旨;白芍酸敛柔肝,既防柴胡劫伤肝阴,又能缓急止痛,与柴胡配伍,养肝体而调肝用;半夏善开结痰,豁浊气以还清;党参、黄芪、陈皮健脾益气,以资化源,陈皮兼可理气化痰;藿香理气行滞而醒脾和胃;厚朴行气止痛而疏理肝胃,配合柴胡、藿香增强疏肝理气之功;茵陈、薏苡仁清利湿热;黄连、砂仁寒温并用,温脾燥湿,泻火解毒;女贞子合白芍则加强益阴养血,养肝柔肝之用;五味子益气生津,且其酸可入肝收敛,与白芍同用可防诸辛香之品过散耗伤气血。诸药合用,扶正祛邪并施,方机相符,服之即应。二诊之时患者诸症好转,因其脘腹胀闷已缓,故上方去厚朴、藿香;仍感身困疲乏,故加大黄芪剂量以补气建中,增强抗邪能力;尚有口干口苦,遂加石斛益胃生津,滋阴清热;连翘清热解毒散邪;并加丹参养血活血,通经止痛,亦俱保肝之功。三诊时胁痛大减,腹胀已舒,故去上方茵陈,诉胃口较差,予加麦芽、茯苓补中益气,健脾祛湿。此后续以上方随症加减以巩固疗效,诸症皆除,复查肝功转阴,远期随访,疗效亦稳定。


上一篇:胃脘痛
下一篇:发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