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者姓名:唐某 性别: 男 出生日期: 50岁
就诊日期: 2018年3月18日 初诊 发病节气:惊蛰
主诉:疲乏伴痞满 10余日。
现病史:患者于 2018年3月4日查肝功能ALT 131U/L,AST 92U/L,FPG 6.68mmol/L,TC 6.51 mmol/L,TG 2.22 mmol/L,LDL4.58 mmol/L,肾功能正常,AFP正常,HBsAg(-),DNA(-);上腹部CT示:中度脂肪肝。肝/脾为0.63.CAP 323db/m,TE 7.9kPa。遂就诊我院。现见:痞满,乏力,腰膝酸软,口苦,纳可,大便溏,日行3次,近3个月体重增加5kg。
既往史:糖尿病病史 4年。无饮酒史,否认“高血压、冠心病”等及家族遗传病史。
过敏史: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。
体格检查:神志清,语声清晰,皮肤黏膜无明显黄染,全身淋巴结未触及肿大,腹软,无压痛及反跳痛,肝脾未触及。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稍灰腻,脉弦。
辅助检查:患者于 2018年3月4日查肝功能ALT 131U/L,AST 92U/L,FPG 6.68mmol/L,TC 6.51 mmol/L,TG 2.22 mmol/L,LDL4.58 mmol/L,肾功能正常,AFP正常,HBsAg(-),DNA(-);上腹部CT示:中度脂肪肝。肝/脾为0.63.CAP 323db/m,TE 7.9kPa。
中医诊断:肝癖
证候诊断: 肝郁脾虚 , 痰浊内阻
西医诊断: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
治 法:健脾祛湿,化痰通络
处 方:丹参 15g,葛根15g,白术15g,姜黄15g,女贞子15g,垂盆草30个,党参15g,夏枯草10g,田基黄15g,虎杖15g×14剂,水煎服,日1剂。
嘱患者清淡饮食,适当运动,忌油腻、高糖食物。
二诊:患者乏力、腰膝酸软等诸证均减轻,但牙痛、口干、消渴明显。查体无殊。复查肝功能: ALT 57U/L,AST 92U/L,FPG 8.02mmol/L ,TG 2.22 mmol/L。舌质淡胖有齿痕,苔黄腻,脉弦滑。考虑患者由于脾失健运,痰湿内阻,郁久化热而致。治以益气健脾、清利湿热。上方加车前子、川黄连以清利湿热,14剂。守方3个月。
三诊:患者一般情况可,出现口干症状。查 ALT 38U/L,AST 55U/L,FPG 7.95mmol/L, TG 1.89 mmol/L。舌质淡红苔薄白,脉弦滑。症属肝郁脾虚,痰湿内阻,郁久化热而出现肝肾阴虚的病理变化。加用补益肝肾之品:
丹参 15g,葛根15g,白术15g,姜黄15g,女贞子15g,垂盆草30个,党参15g,夏枯草10g,田基黄15g,虎杖15g,车前子30g,川黄连3g,墨旱莲15g×14剂,水煎服,日1剂。守方2月余。
四诊:患者肝功能正常,上腹部 CT示:轻度脂肪肝。肝/脾为0.84.CAP 276db/m,TE 7.0kPa。患者无明显不适主诉,舌质红,苔薄白,脉弦。
治疗效果:诸证消失。
心得体会:
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在中医学中称为 “肝癖”,属于中医的“胁痛”“积聚”“痰浊”“肥气”的范畴。《素问》中有“年四十,而阴气自半也,起居衰矣”之描述。人到中年,肾中精气渐衰,气血渐虚,往往处于生理性肾虚状态,再加上生活节奏加速,社会竞争激烈,劳神过度,加之饮食不节,生活无序,使得各脏器功能受损,日久及肾,肾中精气亏损,阴阳失衡,肾功失调,导致水不涵木,肝失疏泄,脾失健运,血脂失于正常运化,积于血中为瘀为痰,瘀阻于肝而形成脂肪肝。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本虚标实之证,即肝、脾、肾亏虚为本,湿热、痰浊、瘀血等积滞为实。其中,脾虚湿盛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常见证候。故治宜健脾祛湿。孙师以健脾祛湿、化痰活血为治疗大法,其中重用丹参活血化瘀为君,臣以白术健脾利湿化痰,葛根清热降火、升降气机;佐以女贞子补益肝肾、片姜黄破血行气,垂盆草清热利湿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。本方具有活血化瘀、清热利湿、益气健脾兼补益肝肾之效。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丹参可促进脂肪在肝中的氧化,从而降低肝中脂肪的含量。葛根黄酮对改善脂质代谢作用显著。总之,全方主次有别,相辅相成,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