流涎
日期:2021-06-11 来源:龙岩市第二医院 编辑:黄哲明

患者姓名:廖某某          性别:       出生日期:49岁

就诊日期:2020年4月26日 初诊            发病节气:

主诉:夜寐流涎1年余。

现病史:1年余来夜寐时流涎,伴口臭,夜尿频,伴乏力腰酸,曾服中药(具体欠详)症未明显缓解,近日夜尿频次加剧,3次/夜,故转诊我院门诊。辰下:夜寐流涎,口臭,夜尿频,乏力腰酸,小便量清长,量多,大便正常。

既往史:有脂肪肝病史,有痛风、高血压病史,规律服药中。否认“糖尿病、冠心病”等及家族遗传病史。

过敏史: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。

体格检查:神清,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,全身淋巴结未触及肿大,腹软,肝脾未触及,无压痛、反跳痛。舌淡苔薄白,脉细弦。

辅助检查:肝功能大致正常;B超示:脂肪肝。

中医诊断:口吐涎

证候诊断:脾肾阳虚,兼有郁热

西医诊断:流涎

   法:健脾温肾,兼清郁热

   方:连理汤加味。

黄连6g,党参15g,炒白术15g,干姜6g,甘草3g,芡实15g,益智仁15g,金樱子15g,×14剂,水煎服,日1剂,早晚餐后40分钟温服。

清淡饮食,不吃宵夜。避免寒凉食物(笋、藕)等

二诊(2020.5.12):流涎明显好转,口不干,大便干硬难解,夜尿频改善,1次/夜,小便量正常,寐安。舌红苔薄黄,脉弦滑。症状改善,效不更方,仍予连理汤为主方,大便干硬难解,予加用增液汤润肠通便,处方如下:

黄连6g,党参15g,炒白术15g,干姜6g,甘草3g,玄参15g,麦冬15g,生地黄15g,代赭石15g×14剂,煎服法同前。

三诊(2020.6.2):停药1周,未在流涎,大便稍硬,日行,夜寐安,无腰膝酸软,小便调,夜尿缓,舌脉同前。症缓效不更方,守二诊方14剂,诸症悉除,未再发夜间流涎,病告痊愈。

心得体会:

“流涎”是指唾液分泌太多甚至自行流出口外的病症,本病在《内经》、《伤寒论》及《金匮要略》等均有相关记载,属中医“涎下”、“口吐涎”、“多涎症”和“滞颐”等疾病,脾胃虚寒和脾胃积热是其重要病因。本多见于小儿, 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作息的不规律等原因,导致脾胃功能受损,成人流涎近年有增多趋势。

脾开窍于口、在液为涎,气化正常,则可输布水谷精微于口而生涎。如脾阳、脾气虚损,健运失职,则生涎无度而发本病。本案患者素喜食冷饮,日久伤脾,脾阳气不足,运化固摄无权,温化水液不利,则涎水外溢发为流涎,其质清稀;脾胃虚弱,中阳不振,水湿不化,困于四肢、清窍,则肢体困重,思睡;脾阳不足,温化不及,水湿困脾,加重脾胃虚弱,受纳失常,运化失健,则食欲欠佳;“肾为先天之本”“脾为后天之本”,病程日久,后天之本无予濡养先天之精,致肾阳不足,见夜尿频,乏力腰酸,小便清长;口臭,提示本虚之上,还要考虑标热。舌淡苔薄白,脉细弦是脾肾不足,兼有郁热之象。

结合舌脉,四诊合参,本案主机当责之脾肾不足,兼有郁热。孙师治以健脾温肾,兼清郁热之法,方投连理汤加味。连理汤是理中汤加茯苓、黄连而成,方中党参补中益气、振奋脾胃;炒白术健脾燥湿;干姜温运中焦、祛散寒邪、恢复脾阳;黄连清热凉膈,甘草健脾益气和中、调和药性,诸药合用使胃气内充,则清阳敷布,而寒滞自化,升降如常;芡实健脾益肾,益智仁、金樱子温补脾肾、固摄缩尿。诸药合用,使脾气得充, 脾阳得复,肾阳得温,积热得祛,则脾肾运化蒸腾水液正常,流涎显著好转。

二诊之时,患者诉药后流涎显著好转,精神状态较前改善,稍疲乏,此中阳渐复,津液得化,然大便干硬难解,予增液汤增水行舟。三诊诸证平,效不更方,守方继进,流涎止,夜尿止,神清气爽,病告痊愈。


上一篇:口疮
下一篇:发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