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者姓名:;林某 性别: 男 出生日期:
就诊日期: 2019.7.9 初诊、复诊 发病节气:
主诉:动则汗出 1 月。
现病史:患者 2010 年外院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,服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,有不定期体检未见异常。近 1 月来活动则自汗出,神疲,面色萎黄,大关节痛,纳可,二便调,睡眠尚好,舌淡胖苔薄白,脉弦缓。遂来我院门诊就诊治疗。
既往史:慢性乙型肝炎病史,否认 “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冠心病”等及家族遗传病史。
过敏史: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。
体格检查:神志清,面略暗,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,心肺( - ),腹平软,移动浊音阴性,肝脾肋下未触及,肝区无叩痛。舌淡胖苔薄白,脉弦缓。
辅助检查:( 2019.7 ) 肝功正常, HBV-DNA < 5.0 × 10 2 ,彩超: 肝实质回声密集,余未见异常。
中医诊断:汗证
证候诊断:卫阳不固
西医诊断: 1.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2.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
治 法:益气固表止汗
处 方:黄芪建中汤加味
黄芪 20 ,桂枝 15 ,白芍 15 ,甘草 3 ,龙牡各 25 (先煎),山茱萸 20 ,木瓜 15 ,川牛膝 15 ,生姜 3 片,大枣 5 个 × 7 剂,水煎服,日一剂。同时继续服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。
二诊( 2019.7.23 ):自汗症状改善,关节痛消失,睡眠浅,舌淡胖苔薄白,脉弦缓。守上方去木瓜、牛膝,加麻黄根 15 × 7 剂,水煎服,日一剂。
三诊( 2019.8.6 ):阵发性潮热,仍汗出,睡眠差,大便正常,舌淡胖苔薄白,脉弦缓。方易知柏地黄汤 + 麦冬 15 ,白芍 15 ,五味子 10 × 7 剂,水煎服,日一剂。
四诊( 2019.8.20 ):服上药初有改善,后又汗多,睡眠短少,潮热,舌淡胖苔薄白,脉弦缓。方易甘麦大枣汤合归脾汤加减,甘草 6 , 浮小麦 15 ,黄芪 15 ,炒白术 15 ,党参 15 ,当归 6 ,茯苓 25 ,远志 15 ,枣仁 15 ,木香 15 ,山茱萸 15 ,龙牡各 25 (先煎),生姜 3 片,大枣 10 个 × 7 剂,水煎服,日一剂。
心得体会:
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,腠理不固,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。其中,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,而白昼时时汗出,动辄益甚者,称为自汗;寐中汗出,醒来自止者,称为盗汗,亦称为寝汗。早在《内经》即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一定的认识。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,并与血液有密切关系,所谓血汗同源。故血液耗伤的人,不可再发其汗。并明确指出生理性的出汗与气温高低及衣着厚薄有密切关系。如《灵枢 ·五癃津液别》说:“天暑衣厚则腠理开,故汗出,……天寒则腠理闭,气湿不行,水下留于膀胱,则为尿与气。”在出汗异常的病证方面,谈到了多汗、寝汗、灌汗、绝汗等。《金匮要略·水气病脉证并治》首先记载了盗汗的名称,并认为由虚劳所致者较多。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·自汗论治》对自汗、盗汗作了鉴别:“无论昏醒,浸浸自出者,名曰自汗;或睡著汗出,即名盗汗,或云寝汗。若其饮食劳役,负重涉远,登顿疾走,因动汗出,非自汗也。”并指出其他疾病中表现的自汗,应着重针对病源治疗,谓“历节、肠痈、脚气、产褥等病,皆有自汗,治之当推其所因为病源,无使混滥”。《景岳全书,汗证》对汗证作了系统的整理,认为一般情况下自汗属阳虚,盗汗属阴虚。但“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,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,盗汗必属阴虚也”。《临证指南医案·汗》谓:“阳虚自汗,治宜补气以卫外;阴虚盗汗,治当补阴以营内。”
本案患者动则汗出,神疲,面色萎黄为气虚卫表不固之征,舌淡胖苔薄白,脉弦缓为脾气亏虚表现,脾胃为后天之本,后天之本不足,键运失常,气血不能荣养四肢,故见关节痛;予黄芪建中汤键运中焦脾土,使气血得以化生,卫外之气充足而能固表,加入龙骨、牡蛎收敛止汗,木瓜、牛膝通经活络止关节痛;综观全法,总予健脾益气使腠理致密以固表止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