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夏蚊媒传染病防护指南: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对比
蚊媒传染病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的疾病。随着盛夏来临,气温升高、雨水增多,蚊子进入活跃期。蚊媒传染病也随之悄然逼近,其中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近期引发社会关注。我国南方省份曾发生登革热本地疫情,2025年6月全国报告登革热病例225例。广东佛山市近期出现基孔肯雅热疫情,截至2025年8月已累计报告超过4000例。
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概述
登革热

登革热患者常见高热症状,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、经伊蚊叮咬传播的虫媒传染病。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,全球每年约有1-4亿人感染,亚洲约占全球疾病负担的70%。我国广东、云南、广西等多个省份曾多次发生本地疫情。
典型症状:
-
潜伏期1-14天(多为5-9天)
-
突发高热(可达40℃以上)
-
"三痛":剧烈头痛、眼眶痛、全身肌肉关节痛
-
"三红":面部、颈部、胸部潮红
-
四肢或躯干出现充血性红疹
-
消化道症状如恶心、呕吐等
-
严重者可发展为登革出血热或休克综合征
基孔肯雅热

基孔肯雅热最突出的症状是关节疼痛,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蚊媒传染病。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传播。我国2008年首次发现输入性病例,2025年7月广东佛山市发生疫情。
典型症状:
-
潜伏期3-7天(最短1天,最长12天)
-
突发高烧(可达39℃以上,可能持续1-7天)
-
剧烈关节疼痛(特别是手指、手腕等小关节)
-
面部、四肢出现红色斑疹或丘疹(约80%患者)
-
头痛、恶心、呕吐、肌肉痛等症状
两种疾病对比
白纹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
特征 | 登革热 | 基孔肯雅热 |
---|---|---|
潜伏期 | 1-14天(平均5-9天) | 3-7天(最短1天) |
主要症状 | 高热、"三痛"、"三红"、皮疹 | 高热、剧烈关节痛、皮疹 |
关节痛特点 | 全身肌肉关节痛 | 小关节剧烈疼痛和肿胀,可能持续数月 |
重症风险 | 较高,可致死 | 较低,多数轻症 |
传播媒介 | 白纹伊蚊、埃及伊蚊 | 白纹伊蚊、埃及伊蚊 |
活动时间 | 日出后1-2小时和日落前2-3小时 | 同登革热 |
预防措施
使用驱蚊剂是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
-
环境治理:
-
清除小型积水(瓶罐、废旧轮胎、花盆等)
-
定期清理下水道、杂物堆
-
-
个人防护:
-
穿浅色长袖衣裤
-
使用含避蚊胺、避蚊酯的驱蚊液
-
安装纱门纱窗,使用蚊帐
-
减少在树荫、草丛逗留
-
-
旅行注意
-
前往流行区前查询疫情信息
-
归国后14天内监测健康状况
-
-
及时就医:
-
出现发热、皮疹、关节痛等症状立即就医
-
告知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