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公共卫生健康科普]:科学防控 远离疟疾--疟疾防治知识全知道
发布日期: 2025-02-26
疟疾是全球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,每年导致数十万人死亡,其中大部分是儿童和孕妇。世界卫生组织(WHO)数据显示,2022年全球仍有约2.49亿疟疾病例,约60.8万人因此丧生。尽管我国已实现“零本土病例”的目标,但输入性疟疾风险依然存在。科学认识疟疾、掌握预防方法,是保护自己和家人。 一、什么是疟疾?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寄生虫病,俗称“打摆子”。
- 传播途径:雌性按蚊叮咬是主要传播方式(占99%),极少数通过输血或母婴传播。
- 症状特点:周期性发冷、高热、出汗,伴随头痛、乏力,严重时可引发贫血、器官衰竭甚至死亡。
- 高发地区:非洲、东南亚、南美洲等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是我国输入性疟疾的主要来源。
二、疟疾预防:防蚊是关键
预防疟疾的核心是切断传播链,避免蚊虫叮咬和规范使用预防药物。
1. 防蚊措施
- 物理防护:
- 使用长效驱蚊蚊帐(经杀虫剂处理),睡觉时确保四周密封。
- 穿浅色长袖衣裤,裸露皮肤涂抹含避蚊胺(DEET)或派卡瑞丁的驱蚊剂。
- 环境治理:
- 清除家中及周边积水(如花盆、轮胎、水桶),破坏蚊虫孳生地。
- 安装纱窗纱门,必要时使用电蚊拍或灭蚊喷雾。
- 适用人群:前往疟疾流行区的旅行者、务工人员等高风险人群。
- 用药原则:
- 出发前咨询疾控部门或旅行医学门诊,按医嘱服用抗疟药(如多西环素、氯喹等)。
- 需在抵达疫区前1-2周开始服药,离开后继续服用4周,不可随意停药。
- 注意:抗疟药需医生指导,部分人群(如孕妇、肝肾功能不全者)需调整用药方案。
三、怀疑感染疟疾怎么办?
1. 及时就医
若在疟疾流行区居住或旅行后出现发热、寒战等症状,应立即就医并告知旅行史。
2. 诊断与治疗
- 确诊需通过血涂片检测或快速诊断试剂(RDT)。
- 早期规范使用青蒿素类药物(如双氢青蒿素哌喹片)可有效治疗,避免延误导致重症。
- 切勿自行服用退烧药掩盖症状,或购买“偏方”治疗。
- 输入性疟疾可能被误诊为感冒,需主动提醒医生流行病学史。
四、破除误区,科学应对
- 误区1:“得过疟疾就有免疫力。” 疟原虫有不同种类(如间日疟、恶性疟),感染一种不意味对其他类型免疫。
- 误区2:“疟疾疫苗能完全预防感染。” 目前全球唯一获批的疟疾疫苗(RTS,S/AS01)保护率约30%-40%,需配合其他措施。
- 误区3:“寒冷地区没有疟疾风险。” 按蚊叮咬是传播核心,但输入性病例可能通过感染者血液传播。
五、全球行动,终结疟疾
WHO提出“2030年全球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90%”的目标,我国通过援助非洲抗疟项目、推广青蒿素疗法等为全球贡献力量。每个人可通过以下方式参与:
- 前往疟疾流行区前主动学习防护知识。
- 支持社区灭蚊行动,参与公益宣传。
- 海外归国后若出现症状,及时就医并配合流行病学调查。
疟疾可防可控,关键在于科学认知与积极行动。无论是出国工作旅行,还是日常生活中,提高警惕、做好防护,我们就能远离“蚊虫杀手”,守护健康未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