唇炎
日期:2020-02-03 来源:龙岩市第二医院 编辑:黄哲明

患者姓名:张某某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性别:       出生日期:15岁

就诊日期:2019年7月16日     初诊           发病节气:

主诉:口唇干痒半年余。

现病史:半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唇周瘙痒、红肿,予外用药(具体欠详)外涂后症状稍缓解,易反复,一周前又再次发作。现症见:唇周瘙痒,肿胀,脱皮掉屑,颜色红绛。纳眠尚可,二便尚调, 

既往史:素体健康,否认“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冠心病”等及家族遗传病史。

过敏史: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。

体格检查:神清,皮肤黏膜无明显黄染,全身淋巴结未触及肿大,口唇黏膜干燥脱屑,皲裂,可见少许出血口,未见活动性出血,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。舌红苔黄,脉细滑。

辅助检查:暂缺。

中医诊断:唇风

证候诊断:脾虚胃热。

西医诊断:慢性唇炎

   法:健脾益气,清泻胃火。

   方:太子参15g, 茯苓12g,炒白术15g,北沙参15g,玉竹15g,山药20g,麦冬15g,知母15g,石斛15g,甘草3g,×7剂,水煎服,日1剂,早晚温服。

复诊(2019年7月30)服药后唇周颜色变浅,仍有瘙痒,红肿减轻,舌尖红苔薄白,脉数。予守上方续服7剂后,患者唇周瘙痒、红肿症状消失,唇周颜色稍红,余症皆减。再予上方加减调理半个月以固疗效,药后症状未再发作。

心得体会:

慢性唇炎是唇部的一种慢性、非特异性、炎性病变,病情迁延,反复发作。其病因不明确,可与寒冷、干燥季节、烟酒、过热的食物、舔唇、咬唇等不良习惯有关,也可能与精神因素有关。上、下唇均可发病,更好发于下唇。可反复发作,时重时轻。属中医学“唇风”的范畴。《外科正宗·杂疮毒门·唇风》首次提出唇风病名:“唇风,阳明胃火上攻,其患下唇发痒作肿,破裂流水,不疼难愈。”脾主肌肉,开窍于口,其华在唇,胃与脾相表里,胃经挟口环唇,口唇红肿瘙痒脱屑,病位在脾胃。脾胃运化水谷,水谷精微化生营卫,故营卫与脾胃关系密切。外感风热之邪,内入营血,蕴结脾胃,外发肌肤,故见唇周肿胀、颜色红绛;病程日久,表邪未解,耗伤阴血,肌肤失于濡养,故见皮损瘙痒、脱皮掉屑;结合舌红苔黄,脉细滑,诊断本案属脾虚胃热。治予健脾益气,清泻胃火。方中四君子汤补益脾肺,益气生津;山药与四君子伍加强其补益肺脾之效;玉竹、石斛益胃生津,滋阴清热;北沙参、麦冬益气养阴,可润胃燥,清心除烦;知母苦寒质润,滋清兼备,清热泻火,清泻之力较生地强,故孙师用知母而非生地;甘草调和诸药。患者药后唇周瘙痒、红肿症状消失,其余诸证皆缓,守方调治后,病告痊愈。

  临床上西医治疗慢性唇炎最常用的方法为外擦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,但不良反应较大,且停药后易反弹或加重,病情反复,迁延难愈。孙师应用中医辨证施治,病并注重守方,效如桴鼓。


上一篇:不寐
下一篇:咽部不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