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汗
日期:2021-06-14 来源:龙岩市第二医院 编辑:黄哲明

患者姓名:林某某          性别:       出生日期:68岁

就诊日期:2019年6月25日 初诊           发病节气:

主诉:自汗出3年。

现病史:患者数年来自汗,稍动则汗出,夜间潮热汗出,睡眠差,入睡难,易醒,曾服中药(具体欠详)症未缓。辰下:自汗出,夜间潮热汗出,无口干、口苦,纳一般,寐欠安,多梦易醒,醒后难入睡,大便正常,日1行,小便量多。

既往史:素体健康,否认“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冠心病”等及家族遗传病史。

过敏史: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。

体格检查:神清,形体消瘦,皮肤黏膜无明显黄染,全身淋巴结未触及肿大,肝脾未触及,心肺查体未见异常,腹软无压痛、反跳痛。未见肝掌及蜘蛛痣。舌淡红苔薄白,尺肤湿润,脉浮紧。

辅助检查:肝功能:正常;腹部彩超示:肝实质回声密集。

中医诊断:汗病。

证候诊断:气阴两虚。

西医诊断:自汗。

   法:滋阴降火。

   方:补中益气汤合生脉散加减

黄芪15g,北柴胡15g,炒白术15g,太子参20g,陈皮15g,升麻15g,甘草3g,当归6g,麦冬15g,五味子10g,龙骨25g(先煎),牡蛎25g(先煎)×7剂。

二诊(2019年7月9日):上症无缓解,动则汗出,伴大关节痛,游走性,无固定性,大便正常,睡眠有好转,食欲正常。舌淡红苔薄白,脉弦滑。查体:大关节出皮肤无红肿,局部皮温无升高,余查体同前。辨证当属治疗上仍予补虚缓急止痛为主,方选黄芪建中汤加味温中补气,缓急止痛:黄芪30g,桂枝15g,白芍20g,甘草3g,龙骨20g(先煎),牡蛎25g(先煎),山茱萸20g,木瓜15g,川牛膝15g×7剂。

三诊(2019年7月23日):自汗有改善,关节无明显疼痛,余均正常,睡眠浅,易醒。舌淡胖苔薄白,脉弦滑。守上方加木瓜15g,麻黄根15g×7剂,煎服法同前。

三诊(2019年8月6日):自汗出缓解,仍阵发性潮热,午后及夜间多见,汗出,寐欠安,二便调。舌质红苔薄白,脉弦滑。予滋阴降火,方选知柏地黄丸加味:

知母15g,黄柏15g,山茱萸15g,山药25g,牡丹皮15g,泽泻15g生地黄15g,茯苓25g,麦冬15g,白芍15g,五味子10g,×7剂,煎服法同前。

复诊(2019年8月20日):服上药初起有改善,停药1周后多汗多,睡眠短少,潮热。舌淡红苔薄白,脉弦滑。仍予补虚为主,辅以健脾养心,方选甘麦大枣汤合归脾汤加减:甘草6g,浮小麦15g,黄芪15g,炒白术15g,当归6g,茯苓25g,远志15g,酸枣仁15g,山茱萸15g,龙骨25g(先煎),牡蛎25g(先煎),14剂,煎服法同前。继续守方1个月,诸症缓。

心得体会:

本例患者为老年患者,形体消瘦,感冒后自服“感冒药”出现,属于外感失治误治耗气伤阴所致,当属中医学“汗病”范畴,结合舌脉,辨证当属气阴两虚。老年患者,本已正气不足,加之外感失治后正气亦伤,正气无以固表则自汗出或动则汗出;耗气伤阴,见阴伤潮热盗汗,故方选补中益气汤合生脉散加减,其中黄芪味甘微温,入肺脾经,补中益气,升阳固表,为君药;配伍太子参、炒白术、补气健脾;当归养血和营,升麻、柴胡升阳举陷,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,陈皮健脾行气,麦冬、五味子益气养阴敛汗;龙骨、牡蛎安神敛汗;甘草调和诸药。二诊时诸证未缓,且伴大关节同,故治疗上以补虚缓急止痛为主,方选黄芪建中汤为主,加大黄芪计量以加强补中益气,升阳固表之效,并加用木瓜、川牛膝祛湿揉痉,益肾健骨,症缓。病程中见阴虚火旺症,予知柏地黄丸后缓解,后仍予健脾益气为主调理疾病。纵观治疗全程,虽症状万变,但孙师仍以辨证为主,随症施治,抓住本虚之标,以补中为主兼以敛汗最终取得良好疗效
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嗳气